機構需打造更強資源配置能力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近日,多家金融機構紛紛作出部署,劃定新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等被頻頻提及。
建設金融強國,離不開強大的金融機構。專家表示,金融機構需打造更強的金融資源配置能力,提高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還需不同機構定位清晰、分工協作,共同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供給,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使金融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短板待補
“目前,我國已成為金融大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外匯儲備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表示。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已經超過400萬億元,數量達4000多家。保險公司總資產約30萬億元,數量超過200家。
“總體來看,金融機構存在大而不強、以間接融資金融機構為主的短板,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總體偏弱,參與國際金融規則的深度以及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輻射力還遠遠不夠。”任濤說,培育強大的銀行、保險、投行和投資等金融機構,不僅任重道遠,而且非常迫切。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金融機構綜合實力和影響力近年來不斷增強,但金融機構的產品設計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國際化展業能力與國際先進機構相比仍存在差距。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我國金融體系已初步完成“從小到大”的量變,但從客觀上看仍存在行業結構不夠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市場機制不夠成熟、中介機構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
找準定位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金融高質量發展重點,對金融機構的定位綱舉目張。
在北京銀行董事長霍學文看來,建設金融強國,金融機構需要找準定位,要對照金融強國的建設目標校準發展戰略,提升自身戰略與國家戰略的適配性。
專家表示,大型機構需爭當“領頭雁”,在服務國計民生和助力實體經濟方面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大作用。中小金融機構需錯位發展、培育特色,提高競爭力和風險抵御能力,力爭“小而美”“精而優”。
任濤表示:“各類金融機構應明確自身定位,充分發揮優勢,政策性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強化職能定位,在國家戰略領域做到敢為勇進;國有大型金融機構要持續發揮主力軍作用,成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引領者,主動融入并影響全球金融體系的先鋒隊,做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助力資本市場更好發揮樞紐功能;中小金融機構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能力邊界,開展專業化、特色化經營,服務地方、服務中小企業。”
蓄勢待發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金融機構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金融機構要牢牢錨定金融強國目標,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做到敢為、敢進、敢退,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構建與五篇大文章等領域需求更相適應、業務更可持續的金融產品體系、機制與服務,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任濤說。
目前,各類機構已開始謀篇布局,蓄勢待發。尤其是大型銀行、保險、券商機構,積極發揮頭雁角色,應進一步優化金融供給的時度效,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
例如,工商銀行稱,將落實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要求,精準傳導穩健貨幣政策,將更多資源配置到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做實做細五篇大文章,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中金公司表示,將服務好高質量發展大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速建設成為一流投資銀行,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圍繞五篇大文章,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支持國企深化改革、民營企業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助力國家“雙碳”目標達成,持續加大金融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
多家頭部保險公司表示,緊扣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通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承擔好風險管理責任。通過保障民生安康,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風險保障。通過建立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機制,在應對重大突發事故、自然災害方面發揮好風險減量管理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