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泰康養老總裁薛振斌:呼吁企業年金擴面提速發揮二支柱“政策+稅優+穩健復利”杠桿優勢提升社會養老籌資能力
財聯社4月10日訊國內的養老問題有多嚴峻?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社會正從“養小為主”轉變成“養老為主”,而且伴隨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負擔只會越來越重。
“養老”是世界性難題,為了保證較好的養老服務質量,勢必需要引入市場化創新力量。其中,作為與養老產業具有天然耦合性的保險業,亦在老齡化進程中不斷探索如何應對老齡化的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我國金融市場上唯一一類帶有“養老保險”字樣的持牌金融機構,養老保險公司又如何馭銀發經濟時代之風,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呢?近日,財聯社記者采訪泰康保險集團管委會成員、泰康養老總裁薛振斌,分享他對健康老齡化的認識,以及公司應對老齡化問題的著墨運筆之道。在他看來,養老保險公司要承擔起發展養老金融的主體責任,探索最優的養老籌資模式,助力我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財聯社:我國健康老齡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應如何解決?
薛振斌:健康老齡化的核心是縮小健康壽命與自然壽命的差距,提升社會養老籌資能力成為未來最大的民生
自1999年開始,我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僅用了20余年已“進階”到中度老齡化社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占總人口比例已達21%,這意味著我國正式邁入中度老齡社會。
薛振斌表示,長壽時代來臨將對整個社會結構帶來根本影響,而促進健康老齡化、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根本目的。
在他來看,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建共享,遵循“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家庭支持、個人負責”的原則。
對于企業而言,為人民提供健康生活解決方案,是大健康產業最大的商機。“健康生命周期的延長可以提高個人和社會的幸福感,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消費,能有效釋放老年人口紅利。”薛振斌解釋。
面對老齡人口規模大、增速快、未富先老的難題,薛振斌表示:“陳東升董事長提出長壽時代的本質就是百歲人生時代來臨,人人帶病長期生存,健康、養老成為最大的挑戰”。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2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這意味著我國老年人有近10年的時間面臨各種健康挑戰。
尤其,在經濟領域,老年人的經濟水平往往與健康程度呈正相關,養老保障水平與健康水平密切相關。“在此背景下,縮小健康壽命與自然壽命的差距,是大健康工作的核心,而提升社會整體的籌資與服務能力,已成為我國未來最大的民生工程。”薛振斌表示。
財聯社:怎樣增強人們的養老儲備意愿?保險與銀行、公募在個人養老金業務上同臺競技有何優勢?
薛振斌:三支柱建設可采用“類受托”模式,在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原則上發揮企業組織引導作用
2022年11月,我國正式開通個人養老金業務,補齊了我國養老體系的最后一塊短板。如今,試點時間已超1年。人社部此前披露,截至2023年末,個人養老金開戶數已突破5000萬人,繳存金額約280億。
對于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效果,薛振斌表示:“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不過,個人養老金仍面臨著開戶人數多、繳費人數少的問題。從繳存情況來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方面,民眾對提升養老金儲備額度的意識需要過程,養老金不僅解決養老階段吃穿住行的問題,還要解決非健康狀態下的醫療、護理的問題,對資金儲備的額度的意識需要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產品選擇有專業門檻,需要結合客戶的需求去配置。
“上述兩個方面都會影響個人養老金的推廣和普及。”薛振斌介紹,泰康養老專門成立了個人養老金部,來推動企事業單位職工三支柱的體系建設。
但從實踐來看,80%的客戶只了解個人養老金屬于國家政策指導,但其對賬戶怎么建立、如何存取感到迷茫,需要專業機構給予專業指導。《2022年中國社保金融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就購買個人養老金的意愿來看,超過8成的受訪者傾向于單位組織實施。
在薛振斌看來,參考二支柱建設過程,企業年金的受托模式效率最高,即在“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原則基礎上加上“單位組織”,企業可以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建立統一的企業個人養老金平臺。
“類受托”模式的優勢在于宣傳普及效率高,有利于提升制度知曉率,可以集中甄選適配職工需求的機構和產品,降低個人養老金配置的專業門檻,可以優化個人養老金全流程管理服務,貫穿從賬戶建立到養老金領取的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提升服務品質。
此外,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還提升了企業福利獲得感,對于企事業單位和職工是雙贏的好事,這也是推動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的重要引擎。
當前,養老理財、養老保險、養老公募基金和養老儲蓄存款等金融產品同臺競技,在薛振斌看來,保險的獨特之處在于具備保本、附加保障及終身給付特性,在滿足風險保障需求上獨樹一幟。
此外,其穩健增值的保險賬戶將為客戶提供一種穩健積累養老金的途徑,符合“長期投資、穩健回報”的產品理念,跨周期的長期資金的投資管理能力優勢將為保險公司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
“雖然個人養老金的覆蓋還需要一點時間,但我相信如果今年全面推廣,只要保持一定的力度,未來每個人都會配置個人養老金,特別是工薪階層。”薛振斌判斷。
財聯社:養老保險公司未來如何發展?
薛振斌:我國養老金儲備空間非常大,要發揮二支柱“政策+稅優+穩健復利”的杠桿優勢,激活中小企業參保意愿
到2024年,我國專業養老險公司已走過20年歷程。截至目前,我國已誕生10家養老險公司和1家專業養老金管理公司。
過去20年,這些養老保險機構一路成長,在長期投資、絕對收益獲取及審慎風險控制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專業能力。
近幾年,隨著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政策推進,養老保險公司陸續迎來一些政策紅利和業務機遇。2023年12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養老險公司要聚焦養老主業。
薛振斌表示,泰康養老始終專注于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受托業務,全面參與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
在他看來,我國養老金儲備空間非常大。2022年末,我國養老金資產積累規模14.5萬億,占GDP比例僅為12%,明顯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和全球平均水平。而解決養老籌資問題,應盡快轉變“養老靠政府、靠單位”的傳統觀念,國家、企業、個人一起共同努力。
薛振斌分析,目前我國一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保基本、兜底線;二支柱企業年金誕生已近20年,但總體參與比例較低、覆蓋面窄。截至2023年底,企業年金參與人數3144萬。
薛振斌介紹,作為專業化養老保險公司,泰康養老在企業端,通過企業年金和長期補充醫療保險,強化職工的二支柱醫養保障,在職工端,創新員工自選福利醫養保障的服務模式,降低了職工獲取保險的門檻,也將保障范圍從職工延伸至家庭。
在薛振斌看來,二支柱具有“政策+稅優+穩健復利”的杠桿優勢,企業繳費可以享受稅優,以相對更低的成本豐富職工福利體系。職工能撬動單位繳費,還享受著當期的稅收優惠,杠桿作用比較明顯。
在當前企業年金規模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擴面成為多方不謀而合的明確方向。在政策層面,泰康養老和人社部門等保持密切溝通,配合推動企業年金宣傳工作。在產品層面,創新產品激活中小企業的參保意愿;在服務層面,通過科技手段減輕中小企業的運營服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