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民間投資占比降至50.4%
劉貴浙/文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放緩,延續2022年逐月下行的趨勢,增速從年初1-2月的5.5%降至1—12月的3.0%。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從2022年的微增0.9%轉為下降0.4%,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而國有部門投資增速依然高達6.4%,由于同期PPI下降3.0%,因此國有部門投資的實際增速更高,來自國家預算的資金增長了9.0%。
202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下滑,同比下降9.6%,無論是全國投資還是民間投資繼續受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拖累。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2%,全國制造業投資增長6.5%,民間制造業投資保持9.4%的不錯增速。不過外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在上半年明顯恢復后,從6月起投資勢頭再次轉弱,全年僅增長0.6%,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則下降2.7%。
2022年受疫情防控的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負增長,GDP僅增長3.0%,這給了2023年的增長以較低的基數。展望2024年,消費由于較高的基數和就業與收入壓力而難以保持較高增速,房地產投資仍可能繼續收縮,不穩定預期下民間投資的信心依然脆弱,因此國有部門投資仍可能保持較高增速,以支持投資和經濟增速。只不過債務負擔較高的地區將放緩國有部門投資,由債務負擔相對較輕的地區支持國有部門投資,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一、投資實際增速超GDP1.2個百分點
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3036億元,同比增長3.0%。由于PPI下降3.0%,扣除價格因素影響,比上年實際增長6.4%,超過GDP增速1.2個百分點,可以說固定資產投資仍然保持較強勁的增長。
2023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8.9%,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2.5%,拉動GDP增長4.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1.4%,向下拉動GDP0.6個百分點。
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0.2%,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足三分之一。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可以說在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消費恢復比較明顯。而自2019年保持雙位數增長、2020年高峰時貢獻四分之一GDP增長的凈出口在2023年轉為負增長,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順差下降6.2%。
二、民間投資占比降至50.4%
2023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53544億元,同比下降0.4%;而國有部門投資增速高達6.4%。從登記注冊類型看,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同比下降2.7%,外商投資企業增長0.6%,私營企業下降5.0%,個體經營下降3.3%。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僅為50.4%,已降至2012年公布民間投資數據以來的最低點。
從各月情況看,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逐月下行,5月開始轉為負增長,至7月下降趨勢基本企穩。外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在年初從2022年創紀錄的負增長4.7%開始恢復,至四五月份已恢復至5%以上,但之后勢頭再次走弱,至11月甚至一度負增長0.3%。
自2022年4月以來,國有部門投資持續高位運行,對沖民間投資的下滑和低迷,穩住整體投資規模。從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情況來看,2023年來自國家預算的資金增長了9.0%,而全部實際到位資金下降1.4%。除了國家預算資金之外還有規模龐大的債券,2023年全國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555億元,加上四季度中央財政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到位資金來自債券的資金在2022年增長8%的基礎上,2023年又增長4.3%。
2023年1—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44個,總投資1.28萬億元,其中審批108個,核準36個,主要集中在能源、高技術、交通等行業。2023年,各登記注冊類型中,有限責任公司類別下的國有獨資公司投資增速達7.3%,國有企業的增速為4.9%。
2023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9%,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2.9個百分點。其中,水上運輸業投資增長22.0%,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25.2%,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27.3%,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6.7%,這些是國有部門投資發力的重點領域。從地區看,東部地區支撐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4.4%;其他三個地區增速或為零或為小幅負增長。
從資金撥付和項目進度看,國有部門的投資增長勢頭還將繼續保持。2023年末,1萬億元增發國債項目清單陸續下達,涉及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近2900個項目。隨著資金加快撥付使用,實物工作量加快形成,有利于釋放基礎設施領域的潛力和空間,促進下階段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另外,2023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凈新增抵押補充貸款(PSL)3500億元,將進一步為2024年國有部門投資提供資金支持。
三、房地產投資拖累第三產業民間投資下降6.2%
基建、制造業、房地產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領域,在通常年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占近三分之一,包括制造業、采礦業、電燃熱水業、建筑業在內的第二產業占約三分之一,不含房地產業的其余第三產業占約三分之一。其中,國有部門投資主要集中在基建,民間投資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房地產。
202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下滑,同比下降9.6%,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8.5%,商品房銷售額下降6.5%,房屋施工面積下降7.2%,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20.4%。房地產開發投資下滑導致第三產業投資僅增長0.4%,第三產業民間投資下降6.2%。相比之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9.0%,第二產業民間投資增長9.9%。
從全國來看,19個行業門類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維修和其他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等9個行業門類投資增速高于全國投資增速,其余10個行業門類投資增速低于全國投資增速。
從民間投資來看,建筑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制造業等4個行業民間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大幅高于全國民間投資增速;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采礦業、教育等3個行業民間投資保持正增長;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農林牧漁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4個行業民間投資增速負增長。另據國家統計局解讀,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民間投資分別增長18.1%和11.8%;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14.2%。
受益于近年來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制造業民間投資保持了較好的增速。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3個行業大類民間投資增速超過全國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制造業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投資無論是全國還是民間增速都排在制造業各行業大類的首位,主要原因是“雙碳”政策驅動的新能源投資。其他受益于新能源投資的行業還有汽車制造業,民間和全國投資增速都較高。
四、提升收入、消費和民間投資,降低國有部門投資依賴
長期以來國內居民部門消費不足,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又依賴非市場化的國有部門投資。
中國住戶部門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僅為60%左右,導致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總收入差距較大,2023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僅為43.9%,全國居民消費支出更是僅占GDP的30.0%。國內需求低迷實則是因為居民消費低迷,所以常年靠大規模的國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需求。而消費占比低是因為住戶部門的初次分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低。
1978年至2022年的45年間,中國資本形成率最高是2010年和2011年的47.0%,最低是1982年的31.9%,平均值是39.5%,中位數是39.1%。如此長時間、如此高強度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全世界無出其右。特別是2008年“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后,2009年資本形成率跳升到45.5%,并在之后維持在較高水平,也由此帶來產能過剩、投資回報率下降、債務規模龐大等諸多問題。
所以,在經濟發展和固定資產投資領域的發力點關鍵在于調整結構,一方面要重申改革方向,釋放改革紅利,松綁經濟,提振民間投資信心,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占比;一方面要縮減國有投資規模,提高國有部門投資效率,擺脫高強度的投資與不可持續的債務依賴。
(作者系北京大成企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