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的代表委員熱議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教育力量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來自江蘇高校的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要深刻領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理念,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進之路,在推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貢獻教育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崔鐵軍
走自主創新之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每個科技工作者都責無旁貸。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勉勵科研工作者,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成就有價值的人生。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堅持奮斗在科研一線,解決“卡脖子”難題,攻堅克難,不斷攻關高精尖技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江南大學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深化部省共建、市校合作為契機,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積極拓展校地、校區、校企合作,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鼓勵更多的科研團隊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黨委書記張曉宏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我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近年來,蘇州大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使命,與蘇州市深入實施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創新鏈精準布局學科鏈、人才鏈,大力推進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江蘇民營經濟研究院、人文經濟學研究院等平臺建設,發起成立“全國機器人與智能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業出題、科研答題,“企業+大學”的創新生態圈不斷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
南京郵電大學將深入實施卓越工程人才、拔尖創新人才、模塊化人才、國際化人才四類培養方式改革,著力培養國家急需電子信息特色戰略科技人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我們還將堅定走大信息特色創新發展之路,圍繞信息材料、器件、系統、網絡、應用五位一體的大信息產業鏈,聚力攻關卡脖子技術,努力產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為江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貢獻智慧和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將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淮安市新安小學少先隊員重要回信精神結合起來,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用好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的紅色資源,構建“紅色認知—紅色體驗—紅色踐行”三位一體的紅色育人路徑,打造“場館里的思政課”,一以貫之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要深刻領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理念,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急需人才。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持續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產出,努力實現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突破,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進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
總書記的講話給了我們極大鼓舞。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是孕育未來技術和未來產業的源頭活水。南京師范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堅持質量和貢獻并舉,堅持“跳出南師看南師,打開大門辦南師”,深度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和國際化合作等“五大合作”,與常州、南京等地緊密合作,大力培育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
我們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主動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碳中和、現代農業、生命科學等領域進一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切實擔負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紅軍
大國工匠是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和棟梁,不管是郵輪、航母還是飛機,有了圖紙還不夠,最后的執行工作還是依賴有匠心的技術工人去完成。我們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培養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合格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