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中國經濟將為世界帶來更多機遇
■宋清輝
在潛力強勁、規模龐大的內需刺激下,在產業轉型升級、人力資源優勢的助力下,在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撐下,韌性十足的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舊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未來必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2020至2023年這極不尋常的四年里,全球大多數國家都經歷了從疫情防控到逐步開放的過程。中國經濟在這四年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靠的是踏實能干的中國人“擼起袖子加油干”。
說到底,是實干出來的。今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在更加清晰地向世界展示了2023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績的同時,進一步佐證了中國經濟強勁的韌性和不竭的動力,預計未來的中國經濟仍將繼續向好。
發電量比上年增長6.9%、能源消費總量增長5.7%、貨物運輸總量增長8.1%……這些持續向好的數據說明了中國產業所接的訂單不斷增多,實體產業的需求在增加,中國的商品交易在進一步繁榮,這些持續向好的數據既反映出中國未來磅礴的市場前景和消費潛力,也反映出實體經濟的扎實發展夯實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基礎,這種經濟韌性不僅有利于實體產業服務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還為中國經濟在抵御系統性風險方面增添了信心。
“韌性強”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特點,中國的內需潛力在發揮經濟韌性的作用上功不可沒。
龐大的人口基數依然對拉升內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結構的調整、消費金融的興起,以及電子支付的大面積覆蓋,商品交易從線下到線上場景的轉變,助力中國內需市場不斷擴大。
如今,既有價格不菲的高端奢侈品消費,又有實用主義人群的9.9包郵、地攤、夜市經濟等消費場景,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前景廣闊的商機和空間,也進一步使得中國市場的產品更加豐富、消費需求更加貼合實際需要、購買情緒更加理性,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既有強勁動力,又顯理性沉著,繼而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潛力足”是中國經濟能夠在世界迷霧中敢于邁出步伐的底氣。改革開放尤其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逐步擴大開放領域,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資本,培育了大量的優秀企業,在有效刺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還為未來培養了潛在力量。
例如,推動高質量產業轉型升級和培養優質人才,中國“十四五”規劃也明確要求加快數字化發展,推進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培養造就更多高水平人才,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等。
產業升級和人才發展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既是未來發展賽道上的“加速度”,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質量保障。
“回旋余地廣”是中國經濟的優勢之一。
一方面,中國政府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放在首要地位,圍繞人民群眾制定了減稅降費、刺激消費、醫療養老、兒童教育等服務民生的重要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既堅定了人民的信心,又有利于支撐經濟發展;同時,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了企業發展,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也將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除了傳統的交通線路如公路、鐵路、機場、航運外,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助于提升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水平,還能在經濟發展受困的情況下扶持實體產業,為產業發展探索更多回旋余地,繼而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是中國經濟近年來的主要表現。
筆者認為,整體的經濟中必然存在個體的興衰成敗,發展也帶來了產業結構升級、經營模式調整、消費習慣改變等新的變化,許多中小微企業甚至是朝陽企業都在時代的浪潮中奮力搏擊。
令我們看到希望的是,中國還有更多的產業、企業和新的發展力量在崛起,他們既繼承了上一代企業的奮斗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動力,新的動能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面持續向好。
這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潛力強勁、規模龐大的內需刺激下,在產業轉型升級、人力資源優勢的助力下,在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撐下,韌性十足的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并呈現出長期穩健向好的態勢。
總而言之,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舊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未來必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