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財舉辦2024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分析研討會
2024年4月21日上午,上海財經大學召開2024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分析研討會,會議發布了專題報告,并圍繞宏觀經濟形勢進行專項研討。申銀萬國期貨研究所所長薛鶴翔,中信建投(601066)證券周期組組長、房地產行業首席分析師竺勁等嘉賓與媒體現場點評互動。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和經濟學院聯合主辦,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徐龍炳、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林立國以及上海財經大學宏觀團隊成員等出席研討會,校內本碩博學生參會交流。
《上海財經大學2024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分析報告》從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及消費、投資、外貿、價格、金融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總體而言,一季度經濟增長取得較好結果,主要源于工業生產活動加快帶動第二產業增長持續改善,以及第三產業服務業維持較高增速增長支撐經濟回升向好。從各個維度來看,消費增速回落,服務消費增長較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提升,制造業投資進一步加快;貨物貿易穩中向好,服務貿易增速持續回升;CPI同比增速轉正,PPI增速低位徘徊;金融數據整體表現偏弱,信貸需求有待提振。
上海財經大學宏觀團隊成員、經濟學院副教授李雙建對一季度全國消費、投資、金融數據進行點評。2024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高于全年5%的增長目標。他認為,數據說明當前整體經濟延續溫和修復態勢,全年經濟目標有望順利達成。具體來看,消費需求相對低迷,消費增速回落主要源于居民收入不佳,消費類型中商品零售和餐飲消費增速回落導致整體消費增速放緩,但網上消費依然表現強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提升,但民間投資整體偏弱,“不敢投”“不愿投”現象依然突出,且在三大投資領域中呈現出“制造業引領回升、基建支撐平穩、地產拖累加劇”的分化特征。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強勢和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助推了制造業投資增速高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要受電力、鐵路和水利投資拉動,房地產市場供給端去庫存壓力繼續加大、需求端銷售量價依舊低迷以及房地產企業資金到位繼續惡化,導致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探底。最后,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雙雙降溫,居民和企業信貸需求均偏弱。
上海財經大學宏觀團隊成員、經濟學院講師趙琳對一季度全國貿易數據進行點評。2024年一季度,出口和進口分別累計增長1.5%和1.5%,進出口增速穩中有進。她分析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內外部需求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外部較高的利率水平和貿易保護等因素均顯著抑制外部需求,出口增長空間被壓縮。進口需求方面,國內生產需求仍處于較低水平,經濟活動景氣度不高,收入制約消費增速。與此同時,作為國民支柱行業的房地產業也處于下行周期并面臨較多困難,這都極大制約了國內需求。第二,以中美為主的大國博弈主導全球貿易格局,中國出口產能在國家間出現錯配,且出口產能的錯配仍處于動態調整過程中,這導致進出口增速較低,且將產生長期影響。第三,出口“以價換量”,進口價格保持平穩,較低的價格水平無法有效拉動整體出口和進口增速。預計2024年全年進出口增速將繼續呈現微弱正增長態勢。
上海財經大學宏觀團隊成員、經濟學院副教授朱梅對一季度全國CPI、PPI數據進行點評。2024年1-3月CPI同比增速分別為-0.8%、0.7%、0.1%,第一季度平均同比增速為0%,其中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第一季度平均增速為0.73%。CPI同比增速相較于2023年第四季度已由負轉正。她指出,預計2024年PPI同比增速將高于2023年。2024年1月受春節錯月等因素影響CPI降幅相對較大,2-3月同比增速轉正,但增速依然較低,遠低于通脹目標。第一季度PPI同比增速延續了2023年同比增速為負的趨勢,依然在低位徘徊。1-3月PPI同比增速分別為-2.5%、-2.7%、-2.8%;環比增速分別為-0.2%、-0.2%、-0.1%。第一季度PPI平均同比增速為-2.7%,與2023年年均增速-3.0%相比略有上升。雖然第一季度CPI上升幅度有限,PPI仍延續負同比增速趨勢,但隨著各項穩經濟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將逐步有所緩解,預計今年CPI將呈現溫和上漲,而PPI同比增速將較2023年有所上升。
與會嘉賓和媒體圍繞第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外貿形勢等進行交流。隨后,薛鶴翔、竺勁作主旨演講。
薛鶴翔主旨演講主題為《站在商品慢牛第九個年頭——從期貨市場看宏觀經濟》,他立足于商品期貨市場,從海外經濟形勢、國內經濟形勢、大類資產價格走勢、商品總量與結構等方面分析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發展。國際層面,由于美國通貨膨脹依舊偏高,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減弱。后疫情時代,一方面,美國人均GDP提高,與其他發達經濟體差距擴大,主要基于美元相對強勢、美國人均實際產出水平較高等因素。另一方面,美國國內財富差距不斷擴大,居民超額儲蓄耗盡,勞動參與率和失業率有一定程度上升。國內層面,地產行業與宏觀經濟之間邏輯發生轉變。2018年之前,地產驅動宏觀,放松地產作為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手段。2018年之后,高質量發展邏輯下,宏觀決定地產,制造業等產業改善帶來宏觀經濟改善,從而改善居民收入和收入預期,從而對地產景氣改善起到正面作用。中國經濟結構持續調整和優化。期貨市場上,與地產行業緊密相關的螺紋鋼價格走弱,而銅、鋁等有色金屬上漲反應了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這些品種的下游需求與地產關聯性較低。總體上,中國一季度5.3%的GDP增速符合預期,未來政策或可適度關注名義GDP增速和通脹水平,實現總體價格水平溫和上升有利于經濟復蘇和微觀主體景氣改善。大類資產價格層面,2023年底以來資產價格迅速對美聯儲降息預期作反應,美國高科技公司股價、黃金價格不斷攀升,出現資產價格搶跑現象。大宗商品方面,2015年以來,大宗商品一直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慢牛格局中,能源體系結構持續調整,銅、鋁等有色金屬受到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需求增長的支撐,大宗商品領域有一系列品種可用于跟蹤和研判中國能源體系的重構。總之,大宗商品無論是在總量層面還是在結構層面均可為宏觀經濟分析、宏觀和產業決策提供越來越多有益的信息和邏輯。
竺勁主旨演講主題為《房地產市場Q1回顧與新發展模式展望》,他以中國房地產市場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了當前中國房地產現狀和未來走向。在經歷了三輪房地產周期后,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房地產銷售在2021年達到頂峰后由正轉負,過去貨幣化棚改帶來的正面影響正逐漸消退。受到地產銷售下行、房地產企業流動性壓力增大的影響,房企拿地開工意愿和投資需求減弱,導致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對財政貢獻程度由2020年高點持續下降。政策層面,政府持續出臺政策加力呵護供需兩端。供給方面,政府不斷推進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加強對房企資金支持力度。需求方面,各大城市逐步放松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今年一季度,房地產銷售額下行幅度較大,新房需求流向二手房市場。由于二手房價格相對靈活以及不存在交付問題,未來交易份額預期值將進一步提升。房價相較2021年年中高點回撤超20%,整體房價水平仍未觸底。進入2024年以來,保交樓和三大重點工程推動房地產行業向新模式轉型,從短期和長期看對行業有積極作用。中國房地產舊發展模式存在重需求管理而輕供給調節、重短期調控而輕建立長效機制等諸多弊病。舊發展模式在貨幣金融、土地、稅收、住房保障等諸多不足。未來,建議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政策規劃應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如積極防范風險,穩定信貸制度;供地更多向保障性住房傾斜,價格上商品房定價更為靈活,形成多渠道土地供應;積極穩妥推進房產稅立法,打擊投機行為;發展保障房,完善預售制度,暢通二手房交易,逐步向租售同權過度。
研討會由林立國教授主持,他表示,上海財經大學宏觀團隊堅持對中國經濟進行長期跟蹤研究,得到了學界同仁、業界機構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在國民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背景下,希望大家和團隊一起,關注中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