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朱琿:縣域醫共體建設任重道遠數字化轉型是“必答題”
記者季媛媛實習生閆碩安徽報道開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以下簡稱“縣域醫共體”)建設,是提高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推動構建分級診療秩序的重要舉措。從2019年開始,國家衛健委啟動了縣域醫共體建設的試點工作,先后確定山西、浙江、新疆三個試點省份,以及其他省份的縣(市、區),一共828個試點縣。
去年底,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2024年6月底前,我國將以省為單位全面推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到2025年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到2027年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基本實現全覆蓋。這為縣域醫共體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日前發布的《醫療藍皮書:中國縣域醫共體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提出了數智賦能縣域醫共體的三大發展趨勢,即完善區域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體系以推進健康信息與公共衛生信息互聯互通、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以構建鄉村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隨著中國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衛生健康服務需求日益增加,縣域的健康治理迎來更大挑戰。那么,當前縣域醫共體的建設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數字化如何賦能縣域醫共體?遠程醫療在縣域醫共體建設中有哪些意義?縣域醫共體在人才培養上有著怎樣的探索?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朱琿,他表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有助于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和“三醫聯動”改革發展。數字化轉型是實現縣域醫共體互聯互通的重要基礎,是鏈接縣域醫共體各成員單位的紐帶。其實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縣域醫共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是破解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區域分布不均衡問題的有力手段。國家衛健委提出,全面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要讓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在縣域內得到解決。
“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其實就是通過系統重塑醫療衛生體系和整合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推進以城帶鄉、以鄉帶村和縣鄉一體、鄉村一體,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朱琿表示,以牽頭醫療機構為樞紐,向上與長三角優質醫療資源對接,向下輻射鄉、村兩級醫療機構,讓群眾就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健康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醫共體牽頭醫院最重要的角色功能是“托底”,朱琿認為,這主要包含兩方面,首先是醫療水平的“托底”,當下級醫院將患者轉過來時,面對所有的常見疾病,包括一些三四類手術,牽頭醫院要能接收得住,做好分級診療環節的最后一環。
其次是醫保基金的“托底”,醫保基金往往會打包至牽頭醫院,由牽頭醫院再進行二次分配。只有在接收住院患者的同時還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才能更好得到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以及當地居民的信任。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牽頭醫院要能解決所有問題。面對一些疑難的、情況復雜的病癥,牽頭醫院也轉變成了上下貫通的角色,不再是診治環節的最后一環。
“比如去年5月,上海專家工作站落戶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池州二院’),我們閱片時如果有問題可以遠程傳送到上海,由相關專家來閱片,然后幫我們答疑解惑。同時,這些專家每個月也會到我們醫院來駐點一次,為患者開展診治活動。”朱琿舉例道,此時,牽頭醫院也只是中間的一個節點,這樣可以更好實現優質資源下沉,讓病人不需要跑太遠就能獲得較好的醫療服務。
在朱琿看來,當前縣域醫共體建設還存在諸多挑戰。他認為,縣域醫共體必須是利益的共同體,沒有共同的利益是無法長久的,因此醫共體內部績效考核方案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只有做好了醫共體內成員單位的績效考核方案,才能更好地保障利益共同體。今年1月,我們開始試點醫共體內績效考核方案,未來還將持續優化。其實我們也想通過這種就醫模式,嘗試對醫療系統進行重塑,推動分級診療的發展。不過,牽頭醫院這幾年藥品和耗材的零差價以及派駐專家基層坐診和診療,對牽頭醫院的收益也會減少,如何支撐牽頭醫院繼續生存下去,這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朱琿說。
數字化轉型是關鍵
數字化技術能讓多渠道的碎片化信息變成有機、有序、高效決策的系統,能夠有效促進醫保支付效率提升、醫院運營效率提升、醫療專業能力提升。以技術為支撐,以數據為驅動,是縣域醫共體穩健發展的必由之路。
“許多信息都需要無縫對接,但現在來看我們的信息還是孤島。過去患者到每個醫院看病都需要辦張就診卡,通過醫保電子憑證推行,有所好轉,但各家醫院的信息仍然沒有做到完全互通。另外,在上下貫通方面也存在一些信息不互通的現象,比如我們現在影像和心電圖已經基本實現了數字化轉型,但是在雙向轉診方面的數字化轉型還在持續探索,現在靠的還是人工登記。”朱琿說。
他進一步表示,信息互通會帶來諸多好處,首先是不需要重復檢查,減少患者的就醫費用;其次可以提醒醫生患者的既往病史,排除由于溝通不徹底而產生的相關隱患;再次,也有利于醫保基金的管控,比如患者在一家醫院開過治療慢性病的藥品之后,有了信息記錄,醫生可以選擇當月不再為患者開同類藥品,避免基金浪費。
實際上,藍皮書也指出,衛生健康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一方面能夠通過醫患交互數據和智能分類系統聚合信息,讓醫生與有需求的患者更高效地匹配;另一方面能夠搜集和傳遞診療信息,有利于醫生更加全面、及時地掌握患者病情,從而推動醫療服務供給效率提升。
“不過,數字化建設需要事先進行系統規劃,如果是今天做一個平臺,明天再打一個補丁,很可能會出現錢都花了卻沒有真正實現連通的現象。”朱琿認為,平臺建設起點要高,思維要開闊,最好政府牽頭,各家醫院摒棄各自的一套標準,讓醫療、醫保、醫藥以及所有醫院的相關信息能真正連通起來。
數字化轉型后的縣域醫共體,在遠程診治方面會實現新的發展。遠程診治能夠有效幫助下級醫院明確診斷,減少誤診率,讓群眾就醫可及性、便利性、連續性得到有效保障。
“去年10月,我們醫院建立了醫共體區域影像、心電會診平臺,為區域內的各級醫療機構提供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醫療服務。到今年3月,已經開展遠程影像、心電會診超5000人次。”朱琿表示,其實這對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醫生的業務也有幫助,醫學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通過大量閱片,醫生會積累更多經驗,實現更快成長。
此外,《指導意見》指出,縣級綜合醫院要設立全科醫學科,朱琿表示,這也為全科醫生的培養帶來新要求,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要積極承擔培養責任,主要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其一是牽頭醫院專家前往下級醫療單位,幫助醫生開展診治活動;其二是下級醫療單位醫生前往牽頭醫院開展輪訓活動,像池州二院每年都會為各單位分配一定名額,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學習活動,這將有利于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